-->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四十二)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四十三)
骆芃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广西艺术学院书法与篆刻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2008年荣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2009年荣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文联“文明人物·中国文艺家”称号,2014年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展以及国际性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先后举办“天翰云章 金石永年——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分别于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和日本东京举办)、骆芃芃精品展〔分别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举办〕。于多种国家重大展览中担任评委。曾赴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印度、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家举办展览、讲学和艺术交流。2016年曾受文化部委托作为“中华文化讲堂”主讲专家赴奥地利、波兰和捷克进行了题为《方寸之间的大千世界——从中国篆刻看中国人的人文追求》的巡回演讲。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艺术研究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捷克国家博物馆、台湾鸿禧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编著、主编和编辑有《篆刻艺术教程》《青草芃芃——骆芃芃文论集》《骆芃芃篆刻书法》《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家系列作品集·骆芃芃》等图书。
时 间: 2018年01月31日
地 点: 北京
对话人: 骆芃芃 李世俊
落实“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精神,将中国篆刻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李世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请您根据多年的创作经验,谈谈如何将篆刻艺术和现实生活结合,从而实现篆刻艺术的时代性?
骆芃芃:我七岁时刻过一方印:“芃子”,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我父亲是个文人,那个时代的文人一般是琴棋书画均有涉猎,这是那一代文人的一个标志。我父亲自己也涉猎治印,我七岁开始他就带着我刻。虽然后来在文革有所中断,但是,从我小的时候开始,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就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随着岁月的推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篆刻这件事对我越来越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其实篆刻艺术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而且极具实用性,它是从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演变发展而来,到明清之际才成为独立的艺术。篆刻艺术之所以生生不息,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也说明它是一种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艺术。在过去,它是行使和授受国家机关命令的一个物件,是证明个人身份的凭证、信物,过去我们取钱、取粮票,都要用印鉴,基本每一个人都会有印章。时代发展到今天,篆刻的实用功能已经降低了很多,人们对于印章的认识也有所淡化。因此,如何将篆刻艺术和现实生活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篆刻艺术几千年来,从帝王到权力机构,再到老百姓本身,都是要用到的,跟中国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今天,虽然签字代替了印鉴的功能,印章的实用性降低了,但是它与我们中国人的关系仍然是非常紧密的。
骆芃芃篆刻《金玉满堂》
我最早是在1994年的时候,开始思考如何让篆刻艺术与现实生活有更紧密的结合的。当时,中国邮电局发行了第一套紫砂壶邮票,请我刻了几枚印章,我就把印章跟邮票融在一起了,今天仍有很多集邮者在追捧这套邮票。后来随着我对篆刻艺术认识的加深,我们做了很多类似的尝试,把篆刻艺术用于现实生活当中,比如用于我们的茶杯上、茶壶上、卫星上、古琴上、电话卡上,包括制作印有刻章的T恤衫、书包以及项链,等等,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和推广。在2016年的时候,我作为总策划,联合很多艺术家一起,共同举办了“大美篆刻”——走进生活中的篆刻艺术作品展,这在全国是第一次。展览形式是展一枚印章 ,再展一件由这枚印章衍生出来的艺术品。展览在北京恭王府举行,非常受欢迎,一个月下来,大概有四十万人到场观看。很多参观的观众感慨:“原来篆刻和我们的生活这样密切,可以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
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做印章的衍生品,将它们推广到大众百姓的生活当中,使篆刻艺术从过去的展会或者私人的书斋中走向生活、走向基层。这么多年,其实我们一直在践行“双扎根”精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面为老百姓带去了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篆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
中华传统艺术要植根于我们祖国的大地上,这里才是它真正的成长环境和空间
李世俊:30余年里,您刻印达2万方,您自己也说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个艺术家‘自讨苦吃’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信念让您有如此强大的毅力坚守这份事业的?
骆芃芃:我对于篆刻的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么多年是没有改变过的。在我从事篆刻艺术几十年的过程当中,也有过一些困惑,比如在90年代出国大潮的时候,有很多朋友、同学希望我能够到海外去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低潮的时候,也有人劝我改行去做行政,但是我都没有动摇。我有一个很质朴的想法,就是我从小学艺,如此热爱艺术,艺术也带给我很多快乐,那么我也应该为艺术做点什么事。出国可能会带来更宽的领域和发展天地,但是中华传统艺术还是要植根于我们祖国的大地上,这里才是它真正的成长环境和空间。
篆刻是我从小就非常热爱的一门艺术,我从来没有被什么诱惑而动摇过,这是我的一种守望。我觉得一个人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什么都干不一定干得好,而我就想这一辈子什么都不干,就把篆刻做好。就这一件事,如果能做好,那我就很欣慰,何况还不一定能做好。
骆芃芃篆刻《仁者乐山》
因地制宜,将篆刻艺术更有效、更广泛地推广到国外
李世俊:您经常到海外办展及讲学,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中国书法篆刻在海外发展的情况如何?怎样更好地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骆芃芃: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篆刻艺术的海外推广工作。早在1992年,我就随一个出访团到过台湾地区,与台湾地区的艺术家做了交流。从1994年开始,又持续地与日本、韩国的艺术家作交流。这几年,我们的风向标除了东亚、东南亚国家外,又转向了欧美,这是很好的一个契机。近年来,在国家大的外交背景下,我们把篆刻艺术也更加顺利地推广了出去。比如说,2005年,我们做了一个“美丽中国”系列展,现在在国际上叫“双美展”。这个展览是由国新办、外文局和外交部一起举办的旨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发展现状的一个图片和艺术展,在各国展出。每次展览的时候,都会有口号,“美丽中国,美丽俄罗斯”“美丽中国,美丽越南”“美丽中国,美丽匈牙利”等,因此也叫“双美展”。2005年,第一次“双美展”的时候,外交部请我刻了一枚印,叫“美丽中国,美丽日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这个展览已经走过了20多个国家,我刻的两枚大印一直作为展览中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代现状的一个主题标识来呈现。一枚是“美丽中国”大印,这是永远不变的,另一个就是参与国的大印。这项工作的参与者不仅仅是我自己,创作者也包括我们的研究员、研究生等,比如“美丽俄罗斯”大印,就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刻的,这个对于推广中国篆刻艺术是非常有效的。
骆芃芃篆刻《礼义廉耻》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已经发行第二卷了,在每次全球首发的时候,我刻的“治国理政”大印,都作为首发式的标识。我们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中国篆刻艺术的这种元素更有效地推广给欧美及其他各国。
此外,我自己还做了几个展览,2012年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由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一个我的个展,当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用中文刻了许多牛顿、培根和莎士比亚的名句,然后翻译成英文。还写了一些书法,也是培根的诗句。展签上作品的说明是英文,很多人都驻足良久,细细品味,觉得特别有意思。这些具体细节拉近了与当地观众的距离。英国人见到自己国家的名言还可以用中国印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喜欢。其实在那种场景之下,谁的展览、谁刻的印、谁写的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在伦敦,我们中国的篆刻在伦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骆芃芃篆刻《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参与中国篆刻“申遗”工作是我的荣幸,我很庆幸赶上了这样好的一个时代
李世俊:在中国篆刻申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作为“申遗”项目的负责人,您功不可没。 请您为我们讲讲为“申遗”做了哪些准备?过程中又克服了哪些困难?
骆芃芃:当时是我们与西泠印社联合申报的,能参与这件事真是我的荣幸,我很庆幸赶上了这样好的一个时代和时机。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接到联合国的通知,要在2008年的时候向联合国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那时候我的团队还很年轻,大部分是在校的几位研究生。西泠印社也提供了许多资料。从组织申遗委员会,撰写申报文本、编辑文本素材、搜集照片材料、撰写申报片子的脚本及解说词、组织和设计片子的镜头和摄制、电告和书信通联全国各篆刻团体及个人取得业界对篆刻申遗的广泛认同和书面承诺、召开研讨会,到聘请翻译、制作地图,选取申遗片的外景、内景,找篆刻家演示篆刻创作等各方面,我们都倾注了很多心血,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完成项目。
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要求特别严格,需要把遗产的特色、定义、功能都列举出来,包括描述的英文单词字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点不好把握,我们不但要把中文材料做好,还要找最好的英文专家翻译,还需要拍摄一个十分钟的宣传片。并且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紧张极了。特别是影片,在申遗过程当中,影片就像是一张门票,评委会先看影片、文案,如果觉得没有意义,就不会继续评选了。我是负责人自然付出得要多了,责任很重、压力很大。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连轴转,非常亢奋,甚至不吃不喝不睡。因为没有做过这样的项目,所以大家心理都没有底。临交终稿前的四天四夜,我就在院里办公室搭了一个凳子,基本没有离开过那间房子,到最后交上去才如释重负。交上文案的当天晚上开车回家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转了几个小时都走不上正轨。那时候我才体会到什么叫忙晕了。
骆芃芃篆刻《大一统》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将中国篆刻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传来,我们欢欣鼓舞,我们的辛勤工作终于有了圆满结果,“中国篆刻”走向世界的序曲终得奏响。当年中国通过了22项,包括中国书法、云锦、宣纸、古代建筑等,是历史上最多的一次,也是让我感到工作虽然辛苦但意义却是最大的一次。到目前为止,中国拥有3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居全世界第一,这让我们感到很自豪。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硕士点、博士点是我心中最重的一件事情
李世俊:从1984年起,您就在人大、清华美院等高校教授篆刻艺术,积极推动篆刻学科建设,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建立了第一个篆刻专业硕士点、博士点, 您的教学理念是怎样的?您认为在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发展篆刻教育?
骆芃芃:2007年和2015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在研究生院设立了第一个篆刻专业硕士点、博士点,这在我心中是最重的一件事情。我们是2007年把独立学科建设起来的,开始有了篆刻艺术硕士。2015年开始,有了第一个篆刻艺术博士,后来有了第2个、第3个,虽然人不多,但是对于篆刻的发展来说已经是迈进了一大步。因为历史上篆刻一直是套在书法专业里,一直没有独立出来。当然,篆刻的基础是书法,篆书写不好,篆刻也很难上到一个台阶,篆刻是脱离不了书法的。但是,篆刻自身也有一些独立的学术领域,比如印谱学、训诂学、文字学、设计学、材料学、印章鉴定学,等等。通过我们长期的观察,篆刻套在书法专业里,很难发展,很难让篆刻自己的教学领域或者更深广的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承,所以我们从2007年开始把这个学科慢慢建设起来。
今后来看,我们有了学科还要有教材。我们现在正在编篆刻艺术教学纲要,以后要以纲要为纲编写更丰富的教材。我们现在不仅有专门的篆刻院,在广西还建立了“中国篆刻艺术馆”,它就是为展示篆刻艺术品打造的一个量身定做的馆,所有的东西全部为展示篆刻而定制,我们希望将来在北京及其他地区还可以多建立几个这样的展览馆。
骆芃芃书法作品
欢迎订阅2018年《中国书法报》
1.邮局订阅: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3.00元
全年定价:150.00元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陈英嘉 朱化杰
联系电话:
010-64060749
010-65012624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3.微店订阅:
点击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
欢迎订阅2018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中国书法》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订阅方式:
1.邮局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2-879
2.邮购
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发行部
邮政编码:100125
收款人名称:《中国书法》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67322341(兼传真)
联系人:潘女士 张女士
银行汇款
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账号:0200 0007 0901 4416 048
3.微店
长按并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中国书法杂志社官方微店购买。
邮购或微店订阅全年《中国书法》,免收邮寄费。零购1册加收10元邮寄费,2册及以上加收总价15%的邮寄费。
《中国书法·书学》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2018年《中国书法·书学》将自办发行。
订阅方式:
1.邮购
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发行部
邮政编码:100125
收款人名称:《中国书法》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67322341(兼传真)
联系人:潘女士 张女士
银行汇款
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账号:0200 0007 0901 4416 048
2.微店
长按并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中国书法杂志社官方微店购买。
订阅全年《中国书法·书学》,免收邮寄费,并随机赠送2016或2017年《中国书法·书学》1册,送完为止。零购1册加收10元邮寄费,2册及以上加收总价15%的邮寄费。
1.搜索公众号“中国书法报”,添加我们。
2.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我们。
推荐·分享
欢迎您将我们的公众号推荐给朋友,将我们的内容发布到朋友圈。
联系电话
采编部:010-65389224
广告活动策划部:010-65064258
发行部:010-64060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