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斋对话

【锲斋·对话】有斐君子 诗心入书 ——李世俊对话沈鹏先生

--> 【锲斋·对话】有斐君子 诗心入书 ——李世俊对话沈鹏先生

【锲斋·对话】有斐君子 诗心入书 ——李世俊对话沈鹏先生

中国书法报


链接:
《中国书法报》2016年度征订

链接《中国书法报》关于建立“全国当代书坛(画坛)精英档案库”的公告





沈鹏,别署介居主,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著名书法家、诗人、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首批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

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副总编、编审、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院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并兼任多种社会职务。

书法精行草、善隶楷。老年致力于书法高研人才培养,制定并贯彻“十六字方针”(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提出中国书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古典诗词创作发表逾千首。专注美术、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撰写评论文章百余篇。先后出版诗词选集《三馀吟草》《三馀续吟》《三馀再吟》,评论文集《书画论评》《沈鹏书画谈》《沈鹏书画续谈》《书法本体与多元》及各类书法作品集凡四十余种。荣获“造型艺术成就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全国第三届华夏诗词奖”荣誉奖、“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中华诗词”荣誉奖、联合国“世界和平艺术大奖”等,并获得“十大感动诗网人物”“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编辑名家”“爱心大使”“中国十大慈善家”“中国十大魅力英才”等荣誉称号。热心公益事业,长期大量捐款,捐赠名人字画、文物等。

点击欣赏:

艺术·镜像·创造·时空 ——沈鹏先生影像录


“文娱”与“文艺”交叉着,不在同一意义上。书法的繁荣,常被理解为热热闹闹,皆大欢喜。悄悄然,本来甘于淡泊的书法,文化内涵被降低了。书法,单用“繁荣”两个字怎能概括深度、广度与高度?我希望我们多想想这类问题,时刻警惕低俗与庸俗。轻视或者不适当地看待书法的“重要性”都可能有害,也大可不必以活动的多少、频率、数据衡量成就得失。在书法这一纯粹的艺术领域里,我想绝非活动越热闹越多越好。从社会到个人都是如此吧!

——沈鹏


李世俊:沈老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中国书法报》的采访。据我所知,您平时对戏曲也有很深的研究。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戏曲产生兴趣的?

沈 鹏:我的故乡江阴,是有着浓郁吴越文化遗风的小城,我自小就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父亲是一位京剧迷,可以说我是受父亲的影响。


沈鹏·蔡邕笔论

李世俊:沈老,戏曲与书画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两者之间是有共通之处的。您是怎么来理解两者间的共同之处?

沈 鹏:是的,戏曲艺术与书画艺术的结合,关键在于它们共通的神韵,这种合乎节奏、合乎生活韵律的韵味之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为人们所喜爱。打个比方,如果说周信芳的唱法颇有“碑”的意思,沉实、苍凉,涩多于润,那么梅兰芳则有“帖”的感觉,清丽、流畅,仪态万方。其实,每个有匠心、有造诣的艺术家,都十分善于扬长避短,因而也才能立异标新。

人们都知道梅兰芳有很高的成就,但是梅兰芳好在哪里?他的唱腔有着什么创造性?他在剧目和表演上有什么创造性?那这个要自己去理解,自己理解以后你再说梅兰芳好,当然可以。书法也是这样,不要别人说王羲之好,你就说王羲之好,王羲之是好,他好在哪里?这个需要自己的理解。说我们看戏,首先一个亮相、一个唱腔,马上把你吸引住了,你想到的并不是演员在舞台上有多么高的技巧,而是其神采已经跟你连成一起了。书法也是这样。

沈鹏·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得句

沈鹏·七绝高文

李世俊:您曾创新性地提出“书法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一概念?

沈 鹏:“书法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任职期间,和大家一起研究提出来的。鲁迅先生曾说“天才的匮乏是因为土壤不合适”,如何正确地向大众普及,让尽可能多的人理解并欣赏书法之美,是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书法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有硬件,比如说博物馆、展览馆、出版社,教育既是硬件,也是软件。另外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研究提出“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十六字方针。


沈鹏·自作诗《谢安墓前》之一

李世俊:沈老,您在“高研班”上非常注重并强调“原创”“个性”,我们应该怎样在书法发展以及创作中体现“原创”与“个性”?

沈 鹏:书法是有个性的艺术,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梁启超认为“书法是美术中表现个性中的最高艺术”。其实不管一个人的天赋的高低,在临帖的过程中,就有他自己的个性在里面。一个人的个性不见得都是好的,但是应该找到好的方面,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有他好的方面。要发扬自己个性中好的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去提高,并发现自己的缺点进行改进。个性的发挥,并没有亵渎古人,而是在古人的肩膀上,我们能够再往上攀登,我想当前书法提倡多元化,就是各家各派都让他存在,我们现在多元化得不够。我不认为盯住一家那么死死地学下去才叫做吸收传统。我们应该从传统里面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部分,发扬自己的个性,从而形成自己的一种创造。我宁可写得不好,但是我要写出我自己的个性,不敢于发扬个性,不承认个性,那就取消了一个人文思想的核心价值。个性化不是矫揉造作,而是要求情感的高度升华。艺术中的情感活动不能直接产生,书法家的情感冲破无意识的设防,由无意识上升到创造。

而谈原创绝不排除对传统的继承,并且必定重视继承。一听说原创就害怕扣上“数典忘祖”的帽子,或者出于好意,担心书界滋生不良风气,甚至走到行为艺术的邪路上。我们说的原创要求在继承中突出个性追求,“原创”不但是对“创造”的强调,更要求在继承中自觉发挥能动作用。古代伟大书家对我们的启示,首先就是个性原创。颜真卿在王羲之后另立新体,以北碑为启示成就了书坛另一丰碑。不继承传统,谈不上创新;而如果不着眼于创新,那么优秀的传统在我们手里还有什么意义?

原创性的可贵就在于个性的纯真,起源于无意识。个性与原创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书法家的作品看起来各有自家面貌,其实各书家的面貌并不“一律”。每件作品、每个阶段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个人风格并非固定模式,书法家大可不必因为找到某些新感觉后有所顾虑便不再继续往前探索。


沈鹏·自作诗

沈鹏·四海一牛七言联

李世俊:这种对“原创”以及“个性”的强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沈 鹏:传承与创新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于书法的本体之中。传统是长期历史的积淀,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完全离开传统的创新是不存在的。传统是延续规范和激发灵感的宝库,书法史上,每个时代的变法出新、异彩纷呈,都展示出对传统法则的不断挖掘和创造性发挥。从没有固守前人窠臼而能立足长久的,更没有不经过学习传统而能够卓然有成的,尊重传统也是尊重群众几千年来形成的书法审美观念。后人面对古人高度的创造叹为观止,只顾匍匐膜拜,甚至还认为古人的书法创造已经达到极致,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当代人能承传好就不错了,不要奢谈有什么创新。人们之所以这么想,除了客观上书法环境的古今差异之外,还是局限于对传统的理解的单线思维,远没有做到用精取宏,进入“通变”的程度,距离“拿来主义”的气魄还有很大距离。


沈鹏·王安石《桂枝香》

李世俊:沈老,也许是您作为书法家名气太大的缘故,以致很少有人会把书法家的您和诗人的您联系在一起。我读过您写的诗词,您的诗词心境柔和而洁净,能在一种淡淡的、徐徐的表述中,显示出来一种难以透视的厚重和丰富,也表达了您广阔的人文情怀和无悔的人生感念。

沈 鹏:诗的形象表现力以及想象时空,比书法宽广得多,诗也给书法家提供灵感。“不学诗,无以言”既关系社会伦理、人际交往,也说明诗充分发挥着语言之美。书法艺术是在文字书写范围内,通过线条的运动创造美,其抽象的原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绘画、雕塑、建筑等各门艺术。我们也可以说“不学书法,无以言艺术”。从诗与书法中找通感,诗发挥汉字的意美、音美,书法发挥汉字的形美,从两者追求的意境中可以找到共同点。

我们都讲“诗、书、画”结合,诗在第一位,按作品视觉形象,画占据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文人画要是没有题诗便会觉得少了点什么,由此也可以看出诗的重要性。一幅好的作品要能够使读者产生综合的美感。比如人们所熟知的《兰亭序》,它本身就是一篇美文,如果文不美,对其综合美感必定会有所影响。

黄庭坚说过“凡书画当观韵”,“韵”是各门艺术所共有的,但这首先是诗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书画中的诗意看做是对书画家普遍性的要求。王士祯《渔阳诗话》说:“愚按《宣和书谱》,唐诗人善书者,贺知章、李白、张籍、白居易、许浑、司空图、吴融、韩偓、杜牧,而不载温飞卿。然余从他处见李商隐书,亦绝妙,知唐人无不工书者,特为诗名所掩耳。”诗与书法到唐代都达到鼎盛。

我国传统艺术崇尚“言有尽而意无穷”。“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舞比歌相对而言是“尽艺”了,但是“尽艺”又是相对的,“驰思乎杳冥”才是最高境界,舞蹈也是一样,以“不尽意”为上乘。书法也十分讲究虚实相生、黑白分布,讲究“字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从诗书深层探寻两者共同点,那便是“节奏了”。朱光潜先生以“的当、嗤当、嗤当、晃”徽调中的锣,说明节奏与韵。书法的艺术之美也深藏于节奏中,“一波”为什么要“三折”?“三折”就含有变化着的节奏。节奏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感觉。掌握了节奏之美,对书法创作是有重要意义的。书法作品由一笔到一字、一行、一篇,都需要节奏,都需要逐渐展开,逐步丰富,前呼后应,长卷如怀素的《自叙帖》、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艺术都是相通的,正如诗词和书法,都是个人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当代书法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思维去广泛吸收,广泛继承,包括对国外的艺术,也要能自然地吸取精华,这样的话,我们的书法之路便会很宽。同时不能摒弃传统的文化。如今,我们国家各方面正在增信心、克时艰、促发展,这其中的忧国忧民意识也正是书画创作的一个重要依赖。特别是对青年人,更要培养其忧患意识,要让其掌握古典诗词的规律,实现良好的自我表达。


(采访后,中国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李世俊向沈鹏先生介绍了《中国书法报》的办报理念——用书法阐述大文化,沈鹏先生听后对办报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中国书法报》表示出深切的期望,希望《中国书法报》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











沈鹏·草书陶渊明文《归去来辞》



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书法报》


1.邮局订阅: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3.00

全年定价:150.00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陈英嘉 朱化杰

联系电话:

010-64060749

010-65012624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中国书法》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1.邮局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书法》

邮发代号:2-879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中国书法•书学》

邮发代号:2-908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潘女士张女士

联系电话:010-67322341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账号:0200 0007 0901 4416 048

(分别订阅全年杂志免收邮费,单册订阅加收邮寄费8元/册)


1.搜索公众号“中国书法报”,添加我们。

2.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我们。

推荐·分享

欢迎您将我们的公众号推荐给朋友,将我们的内容发布到朋友圈。

联系电话

采编部:010-65389224

广告部:010-65012624

发行部:010-64060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