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斋对话

锲斋对话丨对话王贺良先生

--> 锲斋对话丨对话王贺良先生

锲斋对话丨对话王贺良先生

中国书法报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二十二)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二十三)

通知:关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行订阅《中国书法报》的通知

链接:点击订阅《中国书法报》




王贺良,1935 年生于沈阳,祖籍山东诸城。辽宁美术馆专职书法工作者,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沈阳文史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沈阳书画院终身顾问。学书遍临诸体,以隶书成就为最。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注重稚拙、朴茂、静谧的把握,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王贺良十余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中青展及对外联展。1995 年应日中友协之邀在日本大阪、岐阜举办个展,2001 年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徐炽、王贺良晋京书法展”。出版有《王贺良书法集》《中国古代书法经典·隶书卷》《离骚经》等。



时 间:2017 年04 月22日

地 点: 辽宁沈阳

对话人:王贺良  李世俊



李世俊:王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书法报》的采访。再过几天,“经典·传承——王贺良隶书唐诗三百首书法作品展”就要举行了,请您谈一下举办这次展览的契机和感想。

王贺良:这个展览主要展示的是我近几年书写的隶书作品,内容就是是唐诗三百首。这些作品,从2012年开始,我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年,终于在今年书写完成,集结成作品集,并将于展览当日发布。这次展览的主题是“经典·传承”,从中就可以看出,我办这次展览的目的很直白,就是要传承经典。前段时间,我在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看到青年才俊们对诗词对答如流,很受启发。当时就想我也应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一点工作,于是就萌发了搞这个展览的动机。我想这无论是从书法传承的角度,还是从唐诗传承的角度来说,我都算出了点力。这就是我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

王贺良 王维《终南山》

李世俊:您自幼习书,又得杨仁恺、霍安荣等大家的指导,请您谈一下自己的学书经历。

王贺良:是的,我从小就喜欢书法,在学习书法上狠下了一番功夫。当时家里屋子非常小,也就20多平米,那时候练书法条件非常有限,平时就拿一些报纸及用完的练习本等反复练字。那时候,我是楷书、篆刻、隶书都喜欢钻研。20多岁的时候,我有幸得到杨仁恺、霍安荣二位先生的教诲,其中主要还是受霍先生影响比较大。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候我已经28岁了,开始专门钻研隶书。当时我非常仰慕霍先生的书法,就去向他请教,霍先生告诫我写隶书一定要写汉碑,推介我写《张迁碑》,我也一直觉得《张迁碑》非常好,于是就临习了差不多100遍,用《张迁碑》打下了基础。后又临习《石门颂》《封龙山颂》等,又兼取“二爨”等碑,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书体风格。

王贺良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李世俊:您是辽宁书法发展的见证者,几十年来对辽宁书坛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能否向我们大致介绍一下辽宁书法早期的发展情况?

王贺良:辽宁省书法家协会成立的时候,我是第一批入会的会员,因此可以说我在一定程度上是近40年辽宁书法发展的见证者。辽宁书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骨干力量基本就是我上一辈的这些书家,比如沈延毅先生、冯月庵先生等。1964年,祁毓麟先生等前辈开办了沈阳书画研究培训班,那是辽宁省有史以来最大的书法培训班,招收了百余名学生,几位老先生给上课,可以说为之后辽宁书法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时候扛起辽宁书法大旗的就是沈延毅先生,沈老无论从学问上,还是从创作水平上,都是一流的。尤其是魏碑,沈老非常有名,当时启功先生还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如今魏法在辽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辽宁书法的崛起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历经30 年,从薄弱的文化土层上,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一下子成为了全国有名的书法大省。这种地位的创造大约只用了10年时间,之后20年间依然很强势,这期间辽宁书法地位与全国有名的文化大省相并驾,曾一度引起全国书法界的关注,对全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影响。

1979 年,辽宁与北京、上海、河南等省市的书法组织联合发起了全国第一次书法展。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在北京展出有困难,所以组委会最终商讨决定在辽宁沈阳举办展览。这件事在当时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也成为了辽宁书法30年辉煌历程的开端。

随后几年,辽宁举办了“九畹书法展”“十五人书法展”“北园二十人书法晋京展”“二十九人书法展”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展览,进一步巩固了辽宁书法在全国的地位。

李世俊:1982 年,您与其他八位辽宁书法家一起以屈原赋中的“九畹”为题,在沈阳成功举办“九畹书法展”,成为国内书法界的领军人物,请您谈谈当时举办展览的初衷,带我们回顾一下当时展览的盛况。

王贺良:19805月,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展览在辽宁沈阳开幕,虽然只是一次展览活动,却成为辽沈书法艺术快速发展的助推剂,辽沈书法艺术活动在历经了多年的停滞后开始走向空前活跃。这件事应该说为“九畹”的形成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我们几个辽宁省书法界的骨干力量就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当时的情况下,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是非常困难的,包括选取场地、印刷作品集、邀请嘉宾等环节都比较复杂,但最终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1982年,我与孙德洲、李仲元、陈复澄、姚志忠、徐炽、聂成文、郭子绪、董文九位书法界的中青年以屈原赋中的“九畹”为题,在沈阳成功举办“九畹书法展”,轰动一时。最后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对辽宁书法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1983 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九畹书法作品集》,在全国发行,将“九畹”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一直到现在,全国各省还会有人知道“九畹”。我想,“九畹”当时在辽宁算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

王贺良 杜甫《望岳》

李世俊:您认为辽宁如何突破书法发展的瓶颈?

王贺良:是的,与以前相比,辽宁书法近些年的发展速度有些缓慢,辽宁书家们的创作活力也不如从前。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的问题。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辽宁书协在辽宁书法发展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近些年到各地区搞了一些展览,起到了一些指导作用,因此,对于辽宁书法的复兴,我认为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在20世纪80年代,辽宁从入展数量来说,还能排到前几名,但现在有所退步,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辽宁书法还是有一些保守,有些故步自封。辽宁也有一些写得不错的书法家,但从各省来看,辽宁还是相对弱一些。有些书家在掌握了某种技法、攀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就止步不前,这其中就是一种保守思想在做怪,思想的开拓魄力不足。

其次,我想这和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较慢,人们进行书法创作的精气头就会不足。

再次,辽宁省的文化市场机制不健全、活力不足。虽然我接触文化市场比较少,但我也能明显地感觉到辽宁文化市场发展状况的低迷。从这一点来说,辽宁应该向南方的一些书法大省学习,首先将整个文化市场大环境搞活、建立健全市场规范,激发书法家们的创作动力、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进而促进辽宁省书法的发展。

王贺良  白居易《琵琶行》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书法报》


1.邮局订阅: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3.00

全年定价:150.00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陈英嘉  朱化杰    

联系电话:

010-64060749  

010-65012624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3.微店订阅:

点击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中国书法》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1.邮局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书法》

邮发代号:2-879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中国书法•书学》

邮发代号:2-908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潘女士 张女士

联系电话:010-67322341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账号:0200 0007 0901 4416 048

(分别订阅全年杂志免收邮费,单册订阅加收邮寄费8元/册)


1.搜索公众号“中国书法报”,添加我们。

2.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我们。

推荐·分享

欢迎您将我们的公众号推荐给朋友,将我们的内容发布到朋友圈。

联系电话

采编部:010-65389224

广告部:010-65012624

发行部:010-64060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