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斋对话

锲斋对话丨对话出版人林阳

--> 锲斋对话丨对话出版人林阳

锲斋对话丨对话出版人林阳

中国书法报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四十八)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四十九)

链接:点击订阅《中国书法报》



林阳,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版权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编辑学会理事、中国版协美术出版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左编辑,右营销》、《编辑视界》、《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一、二)、《林阳诗草百首》、《君子之风——林阳书法作品集》等。


时    间:2018年4月23日

地    点:北京

对话人:林   阳   李世俊

●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李世俊: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时,十九大精神也为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思想指南,请您谈谈如何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书法艺术?

林阳: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当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弘扬书法艺术,将其发扬光大,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就目前书法艺术的发展看,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优秀的书法家越来越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书法教育进入高校以来,书法成为一门学科,书法研究的深度、创作的力度历史上前所未有。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这样的现象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书法艺术的发展任重道远。

林阳书法作品

李世俊:您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从出版行业实际工作中,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推进“连环画进校园”重要课题,您认为连环画在今天对于培育少年儿童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林阳:去年年底,我出版了一本小书《小人书,大人物——中国连环画大家群英谱》,共写了15位老一代连环画家,今年年初上市,不到两个月,销售4000本,正在加紧再版1万册。中央电视台每年从16万种新书中评选25种“中国好书”,这本书已经入围本年度的60种之一,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会揭晓最终结果。我认为,这本书能够入围并冲击“中国好书”,是因为连环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载体,是几代人共同的美好回忆。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甚至7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大多数是看着小人书长大的,大家对小人书有很特殊的感情。我出生在50年代末,也是看着小人书长大的。我父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工作,使我有机会常看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刊物《连环画报》和许多经典连环画图书,比如刘继卣的《鸡毛信》《大闹天宫》,王叔晖的《西厢记》,任率英的《白蛇传》《秋江》等,还有套书《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这些连环画对我影响很大。初中时,我与任率英先生是邻居。“文革”期间,能看到的书非常少,任率英家有两个书柜的小人书,作为资料他从不外借。但他唯独对我关爱有加,允许我可以随便读。印象特别深,冬日里,阳光照进玻璃窗,暖洋洋的。捧着小人书,看了一本又一本,那是真正的精神享受。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都是从小人书里获得的。1986年,我调动工作,选择进入刚刚成立的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编辑了大量连环画作品,比如反映红军长征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此书获得多项金奖。我也接触了许多优秀的连环画家。1998年出版社重组,我来到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一直在做美术出版、少儿出版、连环画出版工作。前几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曾说,他小时候就是看连环画长大的,他谈到连环画《精忠报国》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几年前,北京市政府采购了一批连环画,有600余种,配给北京的小学校,学校围绕连环画做了各式各样的活动,阅读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我建议优秀的中国连环画进入中小学校园。我希望中国优秀的连环画能够继续创作和传承下去。

林阳书法作品

●任何艺术都需要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


李世俊:您曾特别强调“书法审美当随时代”“书法审美应该多元化”,您怎么看当代书法发展的方向和书法的创新问题?

林阳:任何艺术都需要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书法艺术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在继承优秀的文化积淀的同时,开拓书法艺术的新视野。书法作品一定会反映时代特征,其审美一定也要反映时代精神,既是书法作者人格魅力自然显现,也是时代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的反映。它间接地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时尚和审美情趣。

不论是传统古典型、现代审美型,还是前卫探索型,我认为都可以鼓励。传统古典型有着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它的存在可以使更多的群众喜爱书法,参与到学习和创作中来。现代审美型偏重创造,他们创作的活跃和多样性是明天书法发展的基石。前卫探索型更值得我们尊重,也许在今天,他们并不被更多的人所承认,但他们的积极探索,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今天,我们已经成为现代化的社会。现代化社会标准之一是对社会各种艺术现象的宽容。现代审美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这是时代的进步,是艺术创作,包括书法创作的福音。我们要倡导承继传统,鼓励书法创新,尊重艺术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发扬光大。

林阳书法作品

李世俊:您受父亲影响,更喜爱汉魏的碑帖,如《石门颂》《张迁碑》《张猛龙碑》,请您谈谈在书法创作上有哪些心得?您提出的“以画入书”被广泛关注,对此,能不能具体谈一谈?

林阳: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中学参加了书法组,老师是张茂松。张老师魏碑线条浑厚、结体严谨,在北京很有名。魏碑有张力,年轻人都会喜欢,我开始写柳体,慢慢也对魏碑感兴趣,魏碑笔法比柳体简单。但父亲告诉我,魏碑学不好,会有毛病。他给我看他写的魏碑,和市场上看到的不一样,虽然都是魏碑,但雄强中有内敛。我在父亲指导下临习《张猛龙碑》《石门颂》《张迁碑》等碑。

20世纪70年代末,我考上了大学。由于父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我能看到最新的出土文物的研究,比如汉简。那时没有帖,父亲将许多字放大后双钩出来,那些字与我们常见的《曹全碑》《史晨碑》完全不一样,自由洒脱飘逸,我非常喜欢。那时还喜欢市场见不到黄道周的小楷《孝经》,因为喜爱,所以领会较快。还有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现在线条中还有影响。在大学期间,我参加了书法组,那时市面上见不到汉简、黄道周、泰山《金刚经》,所以在学校被认为是“异类”。今天,许多人说我的字是章草,我喜欢章草,所以章草自然而然地融入行草之中。

我现在主攻行草,一两种书体足够一辈子探讨的。我喜欢碑的线条,行笔时讲究藏锋,喜欢八大山人的圆润,学者书家的内敛。

以书入画,被每一位中国画画家重视。画家们认为书法的线条是增强中国画表现力的最好手段,学习书法是中国画画家的必修课。书法家是不是认为中国画也是自己的必修课呢?书法家能否从绘画的造型中体会字的造型?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对画理研究颇深的李苦禅先生有这样的认识。赵孟頫说:“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前人对传统书法的判断。

书法的笔法,是东方艺术的精髓。而字形结构、章法构成一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疏密关系、黑白关系、干湿关系,这些往往是中国画创作时遇到的问题。在书法中,尤其是草书,字的繁简选择与章法布白的安排有很大的关系。干湿关系涉及中国画中的墨分五色,有墨色变化的书法更有层次感。我们可以运用“以画入书”的方式解决墨色中的浓墨、淡墨、宿墨等,甚至是水的运用和变化。构图是今天美术技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同样,构图在书法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因为构图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视觉。不论是方构图、长方形构图,还是圆形构图,等等,里面的内容,黑白灰色调的安排,都是需要书法家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多学习和借鉴绘画的理论,对书法的布局、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所谓“以画入书”,应当更注重多看画。在字形方面,书法家也可以尝试并能够拆解中国汉字的字形,使其变化长、短、方、圆,甚至大、小、扁、斜,可以依势造型,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更重要的是学习美术理论,美术理论不仅仅是中国画理论,还包括世界美术理论。书法艺术说到底也是美术的一部分。

林阳书法作品

●书法要想有成就,必须有文化修养、品德情操的支撑。


李世俊:张海先生评价您“以书法写自作诗词,书卷气之外略参奇崛,从平和中更见性情趣味”。对此,请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林阳:书法不能只在技巧上或形式上用功,要想有成就,必须有文化修养、品德情操的支撑。首先,读书是学习并获得书法理论的源泉,而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其次,读书能够提高书法作品的格调,增添和丰富书法的营养和内涵,促进书法的优化和良性发展,好的书法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清、雅、淡、静之文人气息和风貌,无不来自于读书。再次,读书是增长书家知识、丰富书家学养的食粮,书艺中至高境界的神品、妙品、逸品,书法的书卷气、金石气,也都源自于读书。此外,读书还能增强书法的气质和胆魄。比如当年吴昌硕看到潘天寿的画,认为他是“野狐禅”,但潘天寿苦练内功,不断加强审美修养。随着他的学养日益丰厚,他那霸悍的用笔、撑满的构图,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

一幅书法作品,离不开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书写是形式,再完美的书法也仅仅是这幅作品的形式。吴冠中先生曾提出“笔墨等于零”,这一振聋发聩的大胆命题,引起国画界、书法界的争论。时至今日,反而有许多人沉下心思考后认为,吴冠中先生的观点虽然有些极端,却是以一种偏激的形式矫枉过正,告诉大家: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的内容才是核心,强调内容重于形式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内容非常精彩。右将军王羲之与诸多好友聚会在山阴兰亭,他们畅游山水之间,雅集,曲水流觞,表达情感。王羲之乘兴挥毫,写下文思超逸的《兰亭序》。却不知,不仅《兰亭序》成为后人必读的文章,书法也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无论是诗文,还是书法,王羲之那超然物外的胸襟令人感动,《兰亭序》书法作品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

没有文心,没有文化深厚的积淀,没有真诚的态度,王羲之的书法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许多学书法的朋友一辈子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总想走捷径,急于求成,不肯在文化上下功夫。

前几天,参加沈鹏先生的一个沙龙演讲,他谈到,包括书画家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不局限于分工限制,要在广泛的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他的发言引起强烈共鸣。

40岁时,我开始迷恋格律诗,并向父亲学诗。父亲林锴是中央文史馆馆员,出版过格律诗集《苔纹集》。2011年,我出版了一个小册子《林阳诗草百首》。去年写了200多首,最近计划出版《丁酉诗稿》。虽然有些杂乱,深度也不够,但我想通过写作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墨随堂”是我的书斋名,有朋友为我写了篇书法评论,题目是《墨随堂里墨随心》,我非常喜欢这个标题,按着心意去书写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墨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写字时能够专心,排除杂念;第二层意思是写内心的感受,写升华的思想,写自己。

书法的目的是书心,最好是书写自己的诗文,次之是将自己的心志寄托在古今诗文当中。这些诗文应当是美文,不但是美文,还应当直入人心,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契合和统一,给阅读者带来全方位的审美盛宴,这应当是每一位书法家的理想和追求。

林阳书法作品

●从事编辑工作,拓宽了见识、修养与格局,于书法创作大有裨益。

李世俊:您在书法创作、艺术理论、旧体诗词、编辑出版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还出版了诸多著作,您是如何兼顾如此多的领域的?您的总编辑工作是否对书法创作有帮助呢?

林阳:我天天坐班,工作时间是无法进行书法创作的。这些年,我办公室里从不放书案,毕竟编辑出版是我的本职工作。总社一年出版近千种图书,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繁杂,考虑重大选题,考虑畅销书的出版,考虑如何让优秀的图书发行到世界各地,不一而足。回到家,身心疲倦,通常不写或写得很少。一些书债,放在节假日里完成。节假日上午,神清气爽,一身轻松,写出字的效果往往比较好。

苏东坡说“功夫在诗外”,意思是任何一门艺术,到达高点通常靠其他方面的支持。书法也一样,临摹是必要手段,创新需要多方面的修养。作为书法教师,得天独厚的是教学相长的条件。几十年的编辑生涯,兢兢业业地为人作嫁衣,比起付出,收获更大。当编辑培养了我认真严谨的做事风格。这对我的书法有深刻的影响。书法如同编辑,在细节地方,一定要做到位,绝不能放松。一位优秀的编辑,他一定懂得如何与作者交流,懂得读者需求。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其审美不仅影响到生活,也影响到书法,在书法上懂得了审美及审美创新的重要。

身在美术出版社,天天做美术图书的编辑工作,可以大大拓展视野,站在美术出版的高峰,见到别人不常见的景象。黄苗子、沈鹏先生都因在美术出版社工作,其书法充满画意。作为总编辑,立足于中国美术界的制高点,每年都要主持多项国家重要的美术出版工程。这些工作对自己的提升与开悟很有帮助。虽然管理工作辛苦,但经过工作实践,也会对书法艺术有新的认识。前不久,我刚刚在一家刊物上发表拙文《浅析书法形态与管理者的关系》,文中讨论了管理者应当如何习字,既提高书法水平,同时感悟管理理论;书法家如何通过书法实践,既思考管理之道,同时将书法审美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几年来的心得。

林阳书法作品

●出版和教育是分不开的,一个是教育,一个是传播。


李世俊:您在出版行业工作了32年,平时对于美术出版、少儿出版、书法教育等领域都有所关注。请您谈谈出版业与书法教育如何相互作用?

林阳:出版和教育是分不开的,一个是教育,一个是传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两家国家级美术机构,一个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任总编辑朱丹受命组建中国美协。后来才有北京画院、中国美术馆等。国家对出版和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正如您所说,我从事出版工作已经32年,一直在美术出版、少儿出版和连环画出版领域工作,书法也是美术中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许多书法篆刻类图书,像《中国美术全集》中的书法卷,6卷本《中国碑刻全集》等。1998年,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成立,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连环画出版社、荣宝斋重组,编辑业务重新安排,书法篆刻类图书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不再出版书法类图书。2009年,荣宝斋分立,人民美术出版社恢复了书法篆刻编辑室,开始了书法篆刻图书的编辑出版。我们针对书法高中低不同的市场,陆陆续续出版了几百种书法类图书。为配合书法进校园,我们出版了48卷《中国最具代表性碑帖临摹范本》,版本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力求释文准确,编辑含金量相当高。

今年,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创刊了一本《书法教育》,酝酿几年,已经出了几期,反响不错,也面临一个细分市场的问题,是针对中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会不太一样。大众的书法审美是现在书法教育逃不开的大问题,大众把江湖杂耍认定为书法,这就是审美缺失,需要靠教育和出版来指导,告诉大家什么是美的。

林阳书法作品


欢迎订阅2018年《中国书法报》

1.邮局订阅: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3.00元

全年定价:150.00元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陈英嘉  朱化杰    

联系电话:

010-64060749  

010-65012624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3.微店订阅:

点击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



欢迎订阅2018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中国书法》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订阅方式:

1.邮局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2-879


2.邮购

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发行部

邮政编码:100125

收款人名称:《中国书法》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67322341(兼传真)

联系人:潘女士  张女士


银行汇款

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账号:0200 0007 0901 4416 048


3.微店

长按并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中国书法杂志社官方微店购买。


邮购或微店订阅全年《中国书法》,免收邮寄费。零购1册加收10元邮寄费,2册及以上加收总价15%的邮寄费。


《中国书法·书学》


每期定价:50元

全年定价:600元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2018年《中国书法·书学》将自办发行。


订阅方式:


1.邮购

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发行部

邮政编码:100125  

收款人名称:《中国书法》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67322341(兼传真)

联系人:潘女士  张女士


银行汇款

户名:《中国书法》杂志社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账号:0200 0007 0901 4416 048


2.微店

长按并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中国书法杂志社官方微店购买。


订阅全年《中国书法·书学》,免收邮寄费,并随机赠送2016或2017年《中国书法·书学》1册,送完为止。零购1册加收10元邮寄费,2册及以上加收总价15%的邮寄费。



1.搜索公众号“中国书法报”,添加我们。

2.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我们。

推荐·分享

欢迎您将我们的公众号推荐给朋友,将我们的内容发布到朋友圈。

联系电话

采编部:010-65389224

广告活动策划部:010-65064258

发行部:010-64060749



-->